长在红旗下┃常德农机化70年变迁图志
2019-07-30 11:38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850.jpg

1960年前后,安乡农民用自己发明的手推式简易播种机播蚕豆。


这是【长在红旗下】图片故事的第6期推送


编 者 按

“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1948年首次出版的《乡土中国》里,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概括的这种情状,放在今天,已然被改写。

随着70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机械化、规模化操作取代了依靠人力、畜力耕作的传统模式。过去一到农忙时节,是男女老幼齐上阵,热火朝天忙耕作;现在的农田里则“冷清”了很多,各类现代化机具一上场,农民守在地头上就能颗粒归仓。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和普及,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率。农民不仅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从被土地所粘着的空间局限里腾挪出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农民不但增加了自身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为这个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70年来农机的升级换代过程,就是我国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从提高生产力,到建设新农村,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承担了不同的功用和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730150050.jpg

1954年我市农村农民“舂米”。


001_副本.gif

图一:1956年澧县农村培训拖拉机手。图二: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人民把拖拉机装扮成彩车载人游行。图三:1970年前后,安乡农民开着拖拉机进城交粮。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854.jpg

1971年前后,我市各县、公社农具厂生产的插秧机。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857.jpg

1974年前后,我市农民使用的简易摆秧机。这款机械人工摆苗,不插秧,秧苗仅落在泥上。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900.jpg

 2014年,桃源农民使用四轮乘坐式水稻插秧机。赵有强摄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906.jpg

1976年,安乡县安金公社五一大队农民用管道喷洒农药。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910.jpg

2018年6月,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回族乡种粮大户用无人机喷洒农药。赵有强摄




微信图片_20190730150057.jpg

1970年前后农民用自制的木水车解决提灌。




微信图片_20190730133723.jpg

1974年前后,安乡农民用装了柴油机的打稻机脱谷。

微信图片_20190730163713.jpg

2014年春,桃源县陬市镇农机市场,农民提早选购收割机。这款收割机卖价93000元,财政补贴农民3万元。赵有强摄




微信图片_20190730164258.jpg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为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常德地区各县、公社都兴办了农具厂。图为1970年前后安乡县社办农具厂生产车间。


相关链接——

解放前夕,常德地区仅存抽水机1台,18千瓦。1949年至1957年,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地区农业机械发展较快,到1957年,有农用动力3960千瓦。

改革开放以来,常德地区农业机械发展迅猛,到2018年年底,农业机械的种类包括拖拉机及配套机械、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排灌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畜牧机械、水产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农用航空器十二大类。全市农机保有量95.7万余台,农机总动力640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6.93%。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罗成武提供)



口述历史

【视频】我在地委农机化办的一段经历▼

(视频时长:1分24秒 视频拍摄:唐文洁 郑彦 视频剪辑:唐静)

□李星辉/口述 郑彦/整理

为落实毛主席提出的“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71年,常德地委成立了农业机械化领导小组。这是常德地区最早的农业机械管理机构,我负责全区农业机械行业的研发、推广、管理工作。当时的地委书记张文光说,首先要解决农民的“三弯腰”(插秧、除草、割稻)问题。

常德属于湖区,水田多,“深脚泥”有小腿深,牛下田不适合,只能人犁田。当年,我在调研各县的农业机械化情况时,得知常德县蔡家岗有3台国家配置的插秧机闲置着,就想利用起来,在插秧机上安上犁来耕田。我和汉寿县农机研究所的技术人员在太子庙公社住下后,选一处干了的水塘,开始做实验。大概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费了很多功夫,终于研制出一台简易的机耕船。记得当时我一个侄儿看到机耕船了,上去试了一把,高兴地说:“这个好!几多快当!”1977年,常德地区农机局对经多次改造升级的机耕船组织正式鉴定,地委农业机械化办组织成批生产,开始在全区逐步推广。

去年,我又回了一趟汉寿沧港老家,看到农民们在水田里开着大型农机,心里就很高兴!我的一个侄孙儿50岁了,承包了80亩田,买的旋耕机、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家里有小别墅、小轿车,是典型的新农村里的新农民。我很感慨,农民终于不用像过去那么辛苦了。

img006.jpg

图为李星辉(后排右三)和农机工作人员在机耕船边留影。(照片由李星辉提供)

(李星辉,93岁,离休前任常德地区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副局长)


点击进入《长在红旗下》——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图片故事征集相关专题 ▼

b3aed6f14703c618ed1d5605d28e@2x.jpg

点击下图或扫码下载常德融媒APP ▼

image.png


策划:赵有强

编辑:郑彦 唐文洁

二审:欧阳冰 三审:姚瑶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