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红旗下┃亲历“包干到户”
2019-07-04 09:05
1982年前后,全县农村搞“包干到户”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 龚道育  

 事件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历经了三次的改革。

第一次发生在1951年至1952年,封建地主土地被没收,平分给广大农民,让耕者有其田;第二次为1953年至1958年,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第三次是1979年至今,改革土地经营制度,变土地集体统一经营为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每一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都是为了探索与进步。特别是第三次改革,在认真总结了前两次的经验与教训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创新之路。

1982年,我市(当时叫常德地区)共有耕地面积600多万亩,生产队 55409个,截至当年底,全面完成农村土地包干到户工作。从此,农民有了生产与经营自主权,收入大幅度提高。

03_副本.jpg

农业生产包干到户后的第一年,全县粮食生产比上一年增加了700多万担。丰收季节,交售爱国粮的队伍挤满了粮店。


这是【长在红旗下】图片故事的第3期推送


1982年前后,我在澧县县委通讯组担任新闻干事。那段时期全县农村搞“包干到户”的场景,至今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1953年,澧县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1957年,广大农民把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折价入了农业高级合作社,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农村开始奉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定额管理、按劳分配”的制度。在搞集体经济(1957年至1978年)的21年时间里,全县农业生产发展慢,农民收入少,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领导广大农民发起了生产“大包干”,开启农村改革新纪元。在最早探索“大包干”的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村民广为传唱的一句话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尽管“大包干”在全国迅速成为新话题,但推行初期也遇到过一些阻力。人们的认识不统一,县、区、社、队中的有些干部想方设法不让自己犯“资本主义”的错误,甚至采用各种方式来阻挡农业生产“大包干”的实行。

澧县大堰垱公社孙家大队有个生产队首先在全县搞名为包干到组、实为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县里知道后立即派人走访调查,又搞座谈,又拍照片,想求证“单干”不如“集体生产”优越。有个县级领导在红湖区办责任制试点,他主观决策成立了水稻专业组、棉花专业组、副业专业组,希望用专业组的形式来保住“大集体生产”制,群众对这种做法相当不满。

1981年10月,省委第一书记毛致用就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强调农林牧副渔都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有的还可以大胆包到户,家庭承包20年不变。这以后,全县干部群众的认识才有了变化,一些当“顶门杠”的人转变了观念,逐渐成为推行“大包干”政策的组织者、执行者。各个生产队也积极响应,分田分地忙得不亦乐乎。1982年底,澧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工作全面完成。

包干到户后,农民自主经营,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可以说是在稻田里致富、在棉花地里刨金、向养殖业要钱……我镜头中的风景也越来越多彩,越来越感人。那一个个辛勤劳作又心情舒畅的身影,那一幅幅拥抱丰收的画面,那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容,常常让我忘却疲劳,加班加点采写新闻。至今,我的采访本上仍完好地保留着“大包干”前后两年全县农业生产的对比数字:

1982年,澧县总人口96.55万人(白衣区在内),总耕地124.8万亩,粮食总产1032万担,棉花总产33万担(皮棉)。

04_副本.jpg

农业生产包干到户后的第一年,亩产提高。在棉花收购季节,长长的板车队装满优质棉花等待轧花厂收购。

1983年全面实行包干到户后,全县粮食总产1765万担,棉花在减少种植面积的情况下达到总产24.5万担(皮棉),油菜籽产量达47万担。

07_副本.jpg

越富有,越奖励。1983年春,澧县县领导举着大旗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为勤劳致富的先进个人披红戴花,号召全县人民向他们学习。

01_副本.jpg

分田到户后,农民爱种什么爱养什么,一切由自己做主。1983年,官垸公社农民唐业枝成了澧县第一批养鸡大户。

02_副本.jpg

水面承包给个人,养鱼产量大增。1983年冬,澧县北民湖的农民在卖鱼。

记得时任县委书记陈彰嘉感慨地说:“过去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现在风水轮流转,这话要倒过来了!”

05_副本.jpg

1983年,农民进城“送祝米”。

06_副本.jpg

“饭饱吃,穿新衣。”张公庙公社柳荫大队第一生产队的孩子们打起了三棒鼓喜过春节。

37年过去了,农业生产“大包干”制度深刻地改变和影响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随着法律政策保障的逐步强化,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以不断巩固和完善,展现出广泛的适应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10_副本.jpg

一边是田连阡陌,一边是现代农居,好一幅乡村振兴的图景。近年来,澧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文章,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葡萄、茶叶、柑橘、花卉苗木、虾蟹、蔬菜六大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加速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型。田清泉 摄

(本组照片除署名外均由龚道育摄)


点击进入《长在红旗下》——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图片故事征集相关专题 ▼

b3aed6f14703c618ed1d5605d28e@2x.jpg

点击下图或扫码下载常德融媒APP ▼

image.png

编辑:唐文洁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