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迩阁:公益路上,如何前行?看全国最大民办书院的公益实践
2019-02-22 16:02
一对夫妇,两个家族,如何汇聚藏书30多万册? 自筹资金3000万元,建公益图书馆、书院,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 全国最大民办书院如何建成?又如何运营?【全文共4292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常德日报记者  胡秋菊  

2月10日,农历正月初六。位于石门县易家渡镇的逸迩阁书院春节后开门迎客。这天,是逸迩阁书院正式开院的第123天。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办公益书院,逸迩阁的诞生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书院为何建在乡间?它的诞生有怎样的故事?作为一家公益机构,逸迩阁书院如何维持运营?

缘起:愿30多万册书温暖乡村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读书,上学时捡纸卖了买书,参加工作后每月领了工资,必要买几本心爱的书。休息时间也多是在淘书。后来买的书多了,便开始有意识地藏书。”逸迩阁书院创办人高金平今年50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他曾在市委党校工作多年,是市委党校副教授。妻子易琴是一名小学图书管理员,夫妇二人都爱读书藏书。

高金平向记者介绍书院珍藏文津阁《四库全书》。资料图片

高金平、易琴祖辈生活在石门县易家渡镇,父辈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兴办企业,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户,积累了一些财富。父亲高德宝知晓读书的重要性,高金平年幼时,总是听父亲说:“孩子,只要你买书,我砸锅卖铁也给你凑钱。”父亲的话激发了他买书的热情,尽管偶尔买书的钱会变成玩具和零食,不过慈祥的父亲并没有怪罪,这让高金平对书有了无比的亲近感,尤其是大学毕业有了收入后,买书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婚后,两个儿子的生活开支全部由长辈负责,高金平夫妇的工资,几乎全部用来买书。母亲杨春娥回忆:“每到周末,金平就出门四处买书,根本见不到人。”

40年积累,高家家庭藏书竟达到30多万册。随着藏书越来越多,城里的家已无法容纳,便运回乡下老家,最后,老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建的五间三层楼房甚至连楼梯上都堆满了书。书籍增多,一些现实问题也接踵而至:时间久了,有的书开始发霉、有的被老鼠咬。为了给心爱的书安个舒适的家,高金平决定实现心中深藏已久的梦想。最初,他只打算建个家族藏书楼以荫泽后辈,经过认真调查,他发现,世界留存下来的百年私人藏书楼仅有3家。多数藏书楼人去书就散,留下很多遗憾。而避免这一结局的最好办法是让书走向社会,接受公众监督。

促使高金平转念决定建公共图书馆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农村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腰包鼓了,精神上却显得更为空虚,农村打牌赌博者有之,打架斗殴者有之,甚至吸毒者有之。他想到一句谚语:“世界上多建一座图书馆,就少建一座监狱。” 希望通过书籍让人们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幸福。

作为山区县的石门县,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较多,农村没有成规模的图书馆,30多万册藏书能在石门发挥巨大的社会价值。给家乡人民一个免费的阅读场所,大力倡导爱读书、读好书之风,提升农民素质,助力乡村振兴,让书温暖乡村,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

建设:倾尽全力建成全国最大民办书院

话虽如此,但真正靠自身力量建成一座图书馆,绝非易事。无数个夜晚,高金平辗转反侧,反复思索。经过近3年的筹备设计,2017年9月8日,逸迩阁图书馆正式动工开建。

书院内景。

逸迩阁总投资3000多万元,如此大的投入,全靠家族企业出资。为了把每一分钱都用到刀刃上,近3年来,一家老小没买过一件新衣。为了节约投资,逸迩阁建设采用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所有施工材料自行采购,事无巨细,样样都得自己经手。逸迩阁建设核心负责人仅有4人:高金平负责书籍采购、移库、对外联络沟通;妻子易琴是财务主管,所有资金账目都经她手,书院家俱、办公桌椅等必备物品均由她亲自购买。此外,就靠两位老人:高金平71岁的母亲杨春娥,易琴73岁的父亲易先富。

上班时间,高金平夫妻二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逸迩阁建设的重担便落在母亲杨春娥身上。一年多来,白天杨春娥在工地上劳作,每天早、中、晚三次给地面施水,督促施工材料及时到位,常常忙到深更半夜才回家。到家后还得给工人记工,打电话通知安排次日的施工事项。“我给工人们打电话时,他们都睡着了,我才发现已经是半夜了。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是常事,早上五点起床又开始忙。”

杨春娥心疼儿、媳,为了节约经费,建房时原本需要一名操作提升架的工人,得知请工每月工资要4500元,老人决定亲自操作,省下了这笔钱。逸迩阁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施工期间,所有楼层一天3次施水都由她独自完成。

一天夜里10点多钟,突然下起了大雨,房屋刚刚打好地面,为了防止被雨淋湿,杨春娥独自一人,抱着塑料布跑去遮雨,她一手打着手电,一手扯着塑料布,迎着风雨,反复多次,才终于铺好。忙完,才发现全身早已湿透。“没法,金平父亲不在了,他也没个兄弟姐妹,我只有一个人多做点事。”老人轻描淡写地说。

高金平印象最深的是,母亲70岁生日那天,当他和妻子下班后从常德赶回石门给母亲祝寿,看到母亲站在即将封顶的7楼,正弯着腰给楼顶施水!母亲是那么投入,站在楼顶的她甚至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为了逸迩阁早日建成,母亲忘了自己已年过古稀,沤心沥血,起早贪黑,足足一年有余。

让高金平感动的还有岳父易先富。决定建逸迩阁时,易老说:“这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我全力支持。”他认为,书要千古传承,除了书好,书架也要好,并特地出资订做了500个由泰国、缅甸花梨木做成的双面书架,每个书架高2.3米,重达98公斤,仅书架一项共耗资350万元。书院总价值500万元的红木家具,全部由易先富家族企业捐赠。

2018年春,正值逸迩阁建设的关键时期,73岁的易先富不幸患上癌症。在长沙住院治疗的两个月,老人心心念念牵挂着书院,他甚至将保险理赔的几十万元也悄悄交给高金平,让他放手将书院建设好。

 大人们的付出,孩子们看在眼里,他们也主动参与进来,高金平的两个儿子都在工地上帮忙。

志愿者在逸迩阁工作。

家人齐心是逸迩阁建设的核心动力,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大力支持则如虎添翼,成为逸迩阁建设的助推器。30余万册书籍的移库工作无疑是件大工程,而这项工程,几乎全部由志愿者完成。2018年七八月份,酷热难耐,很多志愿者冒着酷暑,靠抱、抬进行人工移库。据不完全统计,参与逸迩阁移库工作的志愿者超过了1000人次。

逸迩阁4楼有个200多平方米的红色展览馆,内有红色藏品2万多件,由津市收藏家傅闵鑫提供,而不少本土收藏家不仅捐赠、惠让藏品,还亲自来逸迩阁帮助整理上架,有的在此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倾家族之力,襄文化盛举,逸迩阁的故事不胫而走,人们敬佩、感动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高金平的大学同学在班级微信群发出倡议,倡议大家捐书,并将余下的班费捐给逸迩阁。40人的微信群人人接龙,赞同这一建议,同学们派出代表,将大家捐赠的书籍和1万元班费专程送到逸迩阁。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原总编彭丙成已82岁高龄,他对逸迩阁大加赞赏,将其毕生的精品藏书近700册捐赠给逸迩阁。中国图书网、共青团中央光华基金会、长沙星星书店等单位及不少热心人无偿捐赠或友情惠让了大批图书。据初步统计,逸迩阁建设以来,已收到社会各界捐赠的图书6000多册。

市委、市政府,石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对逸迩阁图书馆也寄予了支持与厚望。石门县提出依托逸迩阁打造“民间藏书之乡”,省市县各级方志办、省党史办,以及国家、省市县各级图书馆均把逸迩阁作为扶持单位。市图书馆在此建立“常德市图书馆逸迩阁分馆”,并派出专业人员到馆指导书籍上架、编排等工作。

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教授和高金平深入交谈后,认为逸迩阁所呈现承担的已不仅仅是一家单纯提供书的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更趋向于书院,便果断建议加挂逸迩阁书院牌匾。

历经一年多的建设,2018年10月10日,在秋日艳阳的见证中,逸迩阁书院举行开院仪式暨书院发展座谈会,来自海内外的2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举。会上,龚鹏程教授称逸迩阁书院开院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认为它不但是全国最大最好的民办公共图书馆,藏书的数量、质量均首屈一指,更是目前全国民间唯一的、真正的书院。希望在这里能展开中国新书院的运动,这在书院发展史上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运营:建立机制让逸迩阁永远传承下去

今天的逸迩阁书院,外观古朴,粉墙、黛瓦、马头墙;内设现代,楼高7层,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可同时接待300余名来宾。一楼设有综合外借区、留守儿童阅读区、视障人士阅读区、心理咨询室、书吧与展厅;二楼、三楼、四楼为藏书区,设有地方志、荆楚湖湘文化、宗教文化、学术探源、连环画等专库区;五楼设有专家工作室和能容纳120人的报告厅;六楼设有特藏书库、音影室、研讨室;七楼为行政办公区。

湖南文理学院文史专家梁颂成受聘担任逸迩阁书院院长、逸迩阁图书馆馆长。他介绍,逸迩阁藏书丰富,馆内藏书、刊(实物)40多万本、册(件),其中藏有各类图书30余万种、期刊5万多册、珍贵历史报纸1万多份、其他文献资料和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3万多件。其“镇馆之宝”为全套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湖南省民间收藏的仅此一套。此外,馆内有湖南省最大的方志收藏区,2万余册地方志、近2000种族谱;世界学术原著5000多本;连环画2.1万册。经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图书馆学系专家评估,逸迩阁图书馆是目前已知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民办公益图书馆。

逸迩阁书院以“藏书、读书、品书、著书”、“收藏、探究、传播、交流”为宗旨,不求闻达在今时、但愿传承于永久。梁颂成介绍,书院除了注重藏书、自修研究、会讲辨难外,还成立了专门学术委员会并出台了《逸迩阁书院研究出版基金实施规则》,重点对荆楚文化、湖湘文化、洞庭湖文化、善德文化、桃花源文化等进行挖掘整理、文化研究,每年资助(奖励)5至10种图书,每种图书资助(奖励)额度为3至8万元。书院虽开院不足半年,已出版了《螺庵诗集校注》等图书。


孩子们在书院快乐阅读 。

今天的逸迩阁书院,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高地,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参观者慕名前来,在此遨游书海,感悟收获;一个又一个机构,来此举办读书交流、党性教育等主题活动。逸迩阁书院开院以来,已接待读者过万人次,主办了石门县留守儿童新春联欢会,逐渐声名远播。

逸迩阁书院作为一家公益机构,如何运营下去?这是很多热心市民关心的话题。对此,高金平坦言:逸迩阁有15名工作人员,要维持正常运转,每年最少需要上百万元的资金投入。他介绍,逸迩阁的资金来源分三个途径:家族企业垫底;社会捐资捐助;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他表示,逸迩阁永远是一家全免费开放的公益机构,绝不向普通读者收取分文。

对于逸迩阁的未来,高金平有充分的思考,他说:“诺贝尔奖没有因为诺贝尔去世而消失,至今大放异彩,逸迩阁也应做到不因我在而兴,不在而冷。”他说,有生之年,会建立起书院发展章程,让逸迩阁世世代代传承下去,真正惠及一方百姓。


相关链接——

逸迩阁由“一院两馆”组成,即:石门县逸迩阁书院、石门县迩逸阁图书馆、石门县逸迩阁红色展览馆,由该镇高氏、易氏两大家族共同创办,是全国最大的民办乡村公共图书馆,更是目前全国民间唯一的、真正有藏书的书院。

编辑:祝嘉锶

来源:常德日报

二审:欧阳冰  三审:胡南

想看更多精彩内容

应用市场搜索“常德融媒”即可下载

微信图片_20190125114113.png

2.gif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