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家乡农业产业发展加油——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
2018-07-29 18:11
“这是家乡聚焦科技创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盛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的最好遵循,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提供科技发展的引擎……”

用科技为家乡农业_副本.jpg

 “这是家乡聚焦科技创新谋划高质量发展的一次盛会,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理念的最好遵循,为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提供科技发展的引擎……”在“智汇洞庭·科创常德”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高度评价了此次活动。

正如近来炒得火热的“中国芯”事件让世人警醒,在国际舞台的竞争,需要科技内涵。常德市委、市政府通过搭建“智汇”平台,引进科技前沿技术和科技创新人才,将解决常德企业发展的源动力问题,将带来科技创新领域的一次飞跃式发展。专访中,印遇龙的以上预期振奋人心。

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目前,印遇龙和他的科研团队在常德建了三个院士工作站。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对学术的较真和他的为人一样,直来直去。这点在采访中有深刻感受。面对镜头,他直奔主题:下一个目标,就是努力把三尖农牧的鸡蛋、德人牧业的牛奶、惠生肉业的猪肉产业做大做强,满足家乡人对优质放心食品的需求,同时让常德农产品走遍中国、远销全球。

自1978年大学毕业后,印遇龙被分配到位于长沙市马坡岭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结缘生猪养殖。他坦诚地说,工作后很少回来,近些年回常,下南门都找不到了,喜见家乡城市环境、交通和市民文明素养的变化,“常德城市可媲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先后在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学习和工作。

一门心思搞科研,一干就是近40年。瘦肉精、抗生素、重金属残留,一度让“放心肉”稀缺。印遇龙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如何让猪长得快?如何让“放心肉”上餐桌?如何实现生态养殖?这是一个从猪嘴巴到猪屁股的全程管控过程,也是中国走过猪肉短缺阶段后,顺应市场对品质和环保需求的必然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家对猪的营养密码不断破译的艰难过程。

印遇龙的研究影响着全国产值万亿的生猪产业,他和团队研发的高效环保安全猪饲料生产技术已在全国100多家大型企业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他带领团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318篇,被《自然》等国际著名杂志他引5748次,入选汤森路透2014年和2015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引文桂冠奖,成为中国农业领域唯一获奖者。

从农村娃到院士,印遇龙感恩一路帮助过他的师友,成就之后何以报乡梓?印遇龙亲力亲为,用科研成果扶持家乡产业发展。他说,常德的后劲归根结底是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科技创新,他相信,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依托科技创新,能收获更多的美好。他还由衷地希望,家乡出台更多重磅引才政策,筑巢引凤来。

编辑:董俊

来源:常德日报

【新闻专题】点击进入▼

image_1515570945.255752.jpg

想看更多精彩新闻

扫码下载常德融媒APP ▼

1.jpg

2.gif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