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张业精:见证洞庭沧桑之变
2019-08-30 15:40
张业精回忆,65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上河口村,看到的全是洪灾之后的积水,和一片临时搭建起的草棚。而现在,眼前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白墙红瓦的小楼,一条长长的堤坝守护着良田和村庄。

常德融媒记者 李张念

【视频】我和我的祖国|张业精:见证洞庭沧桑之变▼

(视频时长:3分33秒 编导:李张念  拍摄:王明睿  剪辑:刘芙瑶    

“这里大变样了,一片青笼笼的……”8月中旬,站在年轻时亲手筑起的大堤上,85岁的张业精向远处眺望。时隔多年,再次回到位于西洞庭湖区的十美堂镇上河口村,老人惊喜地看到:当年的荒滩湖泊,已经是田园密布、沟渠相连。

图片1_副本.png张业精在军休所工作人员的陪同下重游大堤。

1954年夏天的那场洪灾,让张业精至今记忆犹新。当年的6月至7月,常德连降雨39天,降雨量达848毫米。沅、澧水同时暴涨,19个堤垸溃决,淹田62万余亩,受灾人口达25.1万余人。是年冬,全省动员了85万人参与洞庭湖堤垸修复工程,工程包括西洞庭湖、大通洞、南洞庭湖的重点垦殖蓄洪植区和260个堤垸的修复建闸开挖等。

时年20岁的张业精,在桃源县武装部担任参谋。尽管年纪轻轻,却已经在荆江分洪工程上接受过一番历练。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他在西洞庭湖治理工程中被委以重任,带领一支140多个人的中队,修建位于鼎城区十美堂镇上河口村的一段大堤。

图片2_副本.png1954年,全省动员85万人治理洞庭湖。

“雪下得跟鹅毛一样,刚把一锹土铲到簸箕里,马上就被雪压住了”,张业精回忆,那年的冬天出奇地寒冷,几乎没有天晴的日子。冰天雪地里,他与队员们主要负责清淤扫障的工作,要把淤泥一担担从湖港下面挑起来,然后再填上干燥的新土。

有一次,他所在的中队要清理一条5米宽100米长的沟渠。当时,天上正下着雪和冰凌,泥巴上都已经结了一层冰渣子,让大家望而却步、不敢下去。见此情景,张业精脱下了靴子和棉裤,穿着短裤就跳下了下去。受到了鼓舞的队员们,也纷纷往下跳,用了两个多小时将沟渠清理完,并填上了干燥的黄土。

“我上岸的时候才发现腿上全是血,都是从毛细血管里渗出来的”,张业精说,自己的腿从此以后落下严重的风湿病,一到冬天就疼痛难忍。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头,他在治理洞庭湖工程中荣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多次受到省军区嘉奖。

图片3_副本.png张业精(中)与民兵一起读报。

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洞庭湖区内全部工程顺利完成,筑成大堤4500公里,新建涵闸25座,堵塞河口62个,新开大河17公里,历年水患得到初步缓解。次年湖区的米、棉、水产品即获得丰收。

大堤修好后,张业精回归了桃源县武装部的工作。此后,他也曾几次回到原来的工程所在起,感受着西洞庭湖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常德致力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保护,坚定不移地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造纸厂都关了,又在搞黑臭水治理,水都是清亮亮的。”

张业精回忆,65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上河口村,看到的全是洪灾之后的积水,和一片临时搭建起的草棚。而现在,眼前是宽敞整洁的水泥路、白墙红瓦的小楼,一条长长的堤坝守护着良田和村庄。“这是我年轻时战斗过的地方,我们的苦没有白吃,力气没有白费!”站在大堤上,张业精笑得灿烂。

图片4_副本.png西洞庭湖区已经是田园密布、沟渠相连。


点击进入相关专题 ▼

b3ecd05a6176c63256efe6eee0ea@2x.png

点击下图或扫码下载常德融媒APP ▼

image.png

实习编辑:粟钰 编辑:郑乔尹

二审:王瑜 三审:刘雅玲

广告